天目山窑研讨会 | 盛世豪:传统的、融合的、科技的——对天目、天目山和天目山窑的一点思考
盛世豪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省政协常委
早在东晋时期,天目山就成为中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唐宋时,天目山更成为江南地区佛教,尤其禅宗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高僧前来开坛讲学、建寺修行。元明之后,天目山在佛教的国际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量日本僧人来此修行佛法,他们归国后成为推动日本临济宗发展的重要力量。临济宗不仅在日本佛教界有着较高的地位,而且对日本的茶道、美学、书画艺术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僧人归国时不仅带回了中国的佛法,还带回了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器具,其中就包括天目盏。如今,天目盏已经成为日本禅茶仪式的重要器物。可以说,正是临济宗与茶道的结合推动了天目盏在日本的普及和发展,没有天目山也就没有天目盏的名扬四海。
>>“天目”,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天目山窑是临安地区陶瓷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40年代,考古学者张天方便在天目山创办了天目书院,编写了《天目考古录》一书。此书专有一章讲瓷器,另有一篇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蒋大沂先生的《检视黄泥岗古住宅区及探询绍鲁磁街头碗窑址记》一文,记录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其在绍鲁一带寻访古窑址并收集陶片、瓷片的经历,从侧面证明了天目山一带自古就有瓷器烧造活动。
考古学者张天方于上世纪40年代编写了《天目考古录》一书
作为我国宋元时期的重要窑口之一,天目山窑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天目山窑遗址群的分布与发掘历程揭示了宋元时期陶瓷生产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别是天目山窑以青白胎釉与黑釉瓷的烧制技艺闻名,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特色,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历史角度来看,天目山窑产品种类多样、烧制技艺精湛,不仅满足了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的需要,更承载了佛教文化与禅茶精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瓷、茶、宗教三者在天目山融合在一起,成为天目文化的重要标识。
从文化视角来看,“天目”一词的演变与其所代表的陶瓷工艺相辅相成,但天目山窑在国内却没有像龙泉窑、越窑、汝窑、钧窑等广为人知,即便是在浙江,我们讲到天目山窑,很多时候也只有业界专家、学者对其有所了解,而非专业人士则了解较少。
天目窑遗址群的考古发掘现场
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现象:天目山窑在国内看似影响力有限,“天目”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无论是佛教,还是茶道,“天目”一词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日本茶道中广为使用的黑釉茶盏,因其最早是日本僧人从天目山带去日本,故以“天目盏”为之命名,并逐渐成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象征。由此可见,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天目山”,一种融合,一座宝库
最近这两年,省社科联一直在推动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比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华茶文化通史”等。大家知道,茶和瓷分不开,茶文化与瓷文化是相通的。
说这些我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天目山把禅宗、茶和瓷器三者融合在一起,对于我们了解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天目山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生态多元。从晋代至明清,共有九百多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近五千首诗,其中不乏李白、白居易、朱熹、赵孟頫、孟浩然、苏轼等。正是这样的地理、历史、人文资源,令其成为一个文化的宝库。
近年来,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视吴越文化的挖掘、研究。我们在挖掘研究中能不能把吴越文化和天目山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发现,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天目山和吴越文化,能搜到的条目不多,而且都是近代、现代的资料,这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掘,要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将天目山文化与吴越文化有机结合,是当前学界需要思考的话题
从天目山到天目山窑,再到天目山文化,无论是中国瓷器的生产技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或者中日,进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和挖掘的。随着天目山窑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界对天目山窑以及天目盏的工艺特点、烧制技术和产品流通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考古发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复原其生产过程,还能够探讨其与周边窑系的技术互动关系。
>>“天目山窑”,一个载体,一种可能
如今,中国美术学院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正在对天目山窑和天目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我觉得此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研究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天目山窑技术、材料和工艺的发展,而且还延伸至陶瓷背后的人与艺,同时为我们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学术支持。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实验室的数字化手段,可以为我们天目山窑的研究与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
本次研讨会涵盖了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四个方面,契合当前文化遗产研究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回应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期望。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深化各界对天目山窑和天目山文化的认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天目山文化的弘扬光大。期待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共同为天目山窑和天目山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根据盛世豪2024年12月9日在“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