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系列讲座——陈淞贤“诗话青瓷”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4-07-05

2024年5月31日,第一期新时代“龙泉精神”大家谈圆桌派活动于望瓯·陶溪川邑空间举行。本期活动以“新青瓷·新市场”为话题,以展览、主题演讲、对谈等形式展开。活动由中共龙泉市委宣传部、龙泉市青年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及望瓯·陶溪川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陶艺家、设计师以及行业代表、院校师生参与了此次会议。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淞贤作为开场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读博士汤忠仁担任主持。陈淞贤教授以“诗话青瓷”为主题,以个人多年的青瓷创作为案例,分享了个人对当今龙泉青瓷发展的看法。讲座后,现场嘉宾、行业代表围绕“新的时代背景,龙泉青瓷经典产业的发展提升”展开话题探讨,获得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为青瓷文化的活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此次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通过多元的形式和视角进行了探讨,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也将持续发扬创新理念,与社会各界一起促进中国青瓷文化的发展进步。

 

嘉宾介绍

 

 

陈淞贤

1941年生,浙江上虞人

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师从陶瓷泰斗邓白先生。

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与陶艺系主任、浙江省陶艺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20世纪90年代初曾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等进行学术交流,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及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艺大师、中国陶艺大师联盟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IAC)、英国剑桥世界名人、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题演讲内容

今天我的主题是“诗话青瓷”。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我认为中国既是一个诗词的国家,也是一个青瓷的国家。两者都是抒发情感的载体,通过特有的材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共同点在于内心的表达。且都具有宁静的特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

 

 

中国的青瓷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被誉为“母亲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已有3000多年。从商代的原始青瓷发展到今天的龙泉青瓷,经过无数前辈的刻苦钻研,达到了今天完美的釉色。青瓷养心,彩瓷养眼,青瓷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艺术体现人格、品格,熟悉龙泉青瓷的都知道凤耳瓶,这种器物代表了古代仙人高风亮节的品质,是古代人的形象代表。

另一方面,青瓷需要发展,传统需要活化。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在吸收传统时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厘清哪些可以促进创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传统青瓷文化,只有了解了中国传统青瓷文化,才能更好地明确创作方向。在多元共生、美美与共的同时,必须牢牢把握住青瓷的基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天人合一的基调下加强冲击力。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分享几件我的作品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实例与大家进一步交流。

 

 

传统的青瓷圆器居多,因为青瓷需要厚釉,我的这作品反其道而行之,用直线处理,结合了铜器中‘点’的装饰,并使之呈现渐变的形式。道家有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运用渐变的方式体现柔的一面,使作品既有刚劲又带有柔美,带来强烈效果。创作想要创新,必须要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中“简”的特色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出来,整体既有传统青瓷的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需要,因此这件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创新需要有逆向思维。这件作品我利用了传统的纹样,但是处理上采用了创新,目的是有视觉反差,整件作品整中有序、静中有动。

 

 

这个盘子在90年代末期创作的,创作理念来源于龙泉溪鱼。我在龙泉小溪里看到溪鱼很美,但是又不想将真正的溪鱼原封不动照搬。于是吸收了青瓷出筋的特点,通过形式构成的处理形成突出的视觉效果,可以看到‘溪鱼’都是三角形的元素,三角元素的不断重复产生视觉冲击。

 

 

这件作品也是90年代末在龙泉创作的。作品高度较高,只有三个角支撑,当时我们认为烧制可能会有倒塌的危险,但最终获得了好的结果。这部分角的创作方法是:找了三个木棍将泥巴挤上去,自然地形成了这种山峰感觉的形态。‘鹰’的创作是先捏了一个小杯,再进行捏塑,最后形成了这种鹰的形状。我更多的是喜欢自然,不喜欢人为的加工,我追求‘真’。返璞归真,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未来龙泉青瓷推行的方向。

 

 

这件作品创作于2000年左右,也是在龙泉创作的。陶瓷艺术是‘火’的艺术,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陶瓷一半天工一半泥土,更多的是天工。作品上面很多效果都是我用泥巴人为甩上去的,上门的开口是泥片甩上去后自然形成的,经过局部的点缀加强作品的力量感。

龙泉青瓷需要向前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面貌,艺术没有顶峰只有高峰。青瓷的创新,唯有釆用“不全之全”的创新手法,才能对应到充满对抗和矛盾的现实世界。我们要回归自然,这是世界的常态,但艺术不是自然的写照,而应是思想的拔高,因此,在当代青瓷的创作中,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代同步,在保留青瓷“秀外慧中”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适当强化对比关系,增加一些阳刚之气,应当会是不错的选择。

 


 

 

 

 

更多相关信息

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的官方公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