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神宗美:龙泉印象
寄神宗美
Munemi Yorigami
2023年9月29日至10月31日,日本著名陶艺家寄神宗美和夫人寄神千惠子在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驻场创作,为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邀请的驻场艺术家。这是寄神宗美第二次来到龙泉,对于龙泉,对于龙泉青瓷,他有很多观察与思考。本文根据其驻场期间采访、交流、研讨会发言等材料综合编辑整理完成。
寄神宗美:龙泉印象
讲述|[日] 寄神宗美
我来过两次龙泉,第一次是在2018年,这是第二次。其实我来龙泉之前,以为龙泉是一个很小的小镇,像日本的那种珍珠似的小镇一样。来到龙泉后,我发现龙泉其实很繁华,完全不是想像中小镇的感觉。
这次来龙泉,有很多难忘的事。去看了古窑址,还参观了两座龙窑,都是完整的柴窑,还去了龙泉博物馆。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古代青瓷作品,了解到中国青瓷文化的厚重,非常有感触。
寄神宗美参与龙泉研究院研学活动交流现场
这次最开心的是与徐朝兴大师有了更深一层的接触。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交流起来全无障碍。徐大师给我看了很多老照片,毕竟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又从事着相同的领域,所以那种时代的痕迹我很有共鸣,觉得很亲切。
我不是做青瓷的,但我2018年第一次来龙泉的时候,对青瓷就很有兴趣。之前听说龙泉青瓷技法很困难,所以我试探性地体验了一下,当时主要做了青瓷熏烧。这一次则进行了更深入地实践,对龙泉青瓷的认识更丰富了一些,而且我还创作了一组青瓷作品《龙泉印象》,在制作过程中感觉也比较有把握了。
寄神宗美于龙泉驻地作品《龙泉印象》
雷徐君摄影
这次的创作下来,总的一个感觉是龙泉的泥料很难控制,如果对泥性不够了解,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开裂。所以这次的创作,在施釉和烧成这两个环节,我是送到徐大师的工作室完成的。我考虑下次再来龙泉,会亲自完成烧成工作——通过这一次的驻场,我感觉对龙泉泥料特性的了解更多更全面了。
驻地现场
龙泉青瓷的一大特点是以器物为主。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现代陶艺的创作者,但同时我其实也在做器物,坚持到现在已经50年了。从一个器物创作者的角度,我有很多感受。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的高速成长期,那时候器物作品非常畅销,可以说只要能做出来,就能卖得掉,整个创作环境非常好,所以我持续做了很多年。
驻地现场
所谓食器,也就是餐具,其创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制作出来而已,而应该思考食器的原点是什么。从原点出发,再来考虑如何定位的问题。换言之,食器为什么存在?其背后的饮食文化是什么?在饮食文化中,其应占据怎样的角色?这是我做食器50年来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食器创作:其一,从料理人,也就是厨师的角度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器具把食物呈现出来;其二,从用食者的需求的角度,考虑器物的功能性;其三,从创作者的角度,还要考虑创作意图。
但是在龙泉,我看到的特别感动我,或者说让我心动的、有时代感的作品并不多。当前的中国,经济繁荣,有很多机遇。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认为创作者应该进行更多大胆的、有挑战性的尝试。
寄神宗美与青年艺术家、院校学生交流
龙泉青瓷是以宋为审美基点的,并以此为一个核心理念延伸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延伸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背景。我们的青年陶艺家重新审视、思考这个文化背景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说,要思考青瓷是如何产生的?青瓷的精神源头、文化源头在哪里?在这样的溯源之后,再来思考今天要做什么。所谓的创新永远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今天创新的事物在它诞生的一瞬间就变成了旧物,现在就是过去,因此创新是永远不可能守在原地不动的。作为创作者需要一直往前摸索,永远走在时间前面。
寄神宗美于龙泉研究院接受采访现场
这次来到龙泉研究院驻场,感觉整个设施很完备,提供给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很大,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我第一次在龙泉尝试创作了自己典型风格的作品,对我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我很喜欢梅子青,梅子青的颜色是我心目中的龙泉之色,如果下次再来驻场,我希望能跟梅子青有个深度的“交流”。
驻地现场
同时,我也期待着龙泉能够走出产业的舒适区。对于任何一种古老的技艺而言,传承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龙泉青瓷从传承的角度来讲做得非常好。但是,一旦传承有了很成功的经验,却也会阻碍创新,大家会陷于经验中出不来。我期待更多的人能敢于从传统中跳出来,进行创新型创作。我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事情在龙泉发生。
展览现场
更多相关信息
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的官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