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张清渊陶艺创作营专访
张清渊
中国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24年1月15日,张清渊教授以“打破重练”为主题,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开展了为期5天的陶艺创作营活动,共有24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和龙泉青年匠人参与了本次创作营。
--------------------------------------------
张清渊 陶艺创作营专访
受访人 | 张清渊
时间 | 2024年8月11日
1. 打破重炼的主题意义
张清渊:“打破重练”的意义是,它是针对传统陶瓷教育里从技法学习到观念导入的逻辑,但这个逻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我希望先把技艺丢开,让创造力去飞一下,看是否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使用这个技艺的独特方法。
创作营开班仪式
2.如何在创作方法中把握本我与真我的关系
张清渊:每一个艺术家都追求在创作中把握好本我与真我,但最主要的挑战是艺术家会因过度妥协世俗的眼光,而蒙蔽了自己在创作中纯真的表达。回归到自我本身,如果可以逐步聚焦并排除复杂的事物以及各种干扰,那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最真诚的自己。
创作营授课现场
3.如何理解观念、实验与跨界
张清渊:理解观念、实验与跨越,是要求我们在本质的层面上进行思考,以自我为中心出发,追求个人观念表达的极致。当创作者需要去做另外一种尝试,或者是需要融入另外一种观念、材质,又或者是需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他们自然会找寻到独属自己的路径。怎么样把一个理念彻底实现,关键在于要避免过度执着于单一媒介或材料的思维,因为这种思维会限制创造力,影响观念表达的精准度。
与学员交流现场
4.如何解读当代陶艺的前卫性
张清渊:当代陶艺具有前卫性的特质,但要看具体怎么做。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到明天都会变成历史。以陶艺发展的范畴来讲,目前正在发生的是:创作中多样化新兴科技的应用。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尝试,想要拔得头筹,但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能用得理所当然,用得恰到好处。因此,需要回归到艺术原本的概念上进行思考。关键在于,他们表现的手法是不是能反映所谓当代性的议题以及它与社会的关联,同时对于观众来讲,能否能够带来新的启发,改变我们原本对材料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能做到以上这些,我觉得就是所谓的前卫性。
2024暑期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营开幕现场
5.对比东、西方陶艺教育,如何看待中国陶艺教育现存的问题和面貌
张清渊:比较东西方陶艺教育的问题和面貌,其实是很复杂的。东方具有西方所没有的陶瓷文化底蕴,而西方则倾向于用更具逻辑性的思维以及科学的角度去拓展观念的表达。从东方来讲,会因为有着过于悠久的历史包袱,使得新时代的创作者难以从中挣脱。从西方来讲,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会形成强烈的意愿,从而将东方的文化精髓带进西方的艺术论证中。所以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艺术学生、陶瓷艺术学生来讲,我认为他们更需要加强、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表象的思考。
2024暑期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营讲座现场现场
6.如何看待手工艺与“新技术”、美学的关系
张清渊:与我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手工艺中新技术、新科技的介入是永无止境的。永远有一群人,渴望借助科技的手段去开创前人所没有创造的高峰。如果我们永远秉持这种态度的话,就很难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驾驭这些新兴科技。我认为,科技终究还是要服务于人类的思维,要去传达我们的观念。所以,在这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领域中,我相信有很多创作者与我有着相同的期待。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在21世纪的下半叶,这些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2024暑期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营创作日常
7.当代陶艺创作如何更好地体现本体语言,以及创作生态的可持续性
张清渊:当代陶艺要去更好的体现本体的语言,就必须要把我们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土、水、火,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呈现出陶瓷丰富的表现形式。如今,有人通过录像,有人通过艺术行为等方式从陶瓷材料出发,延伸出各种艺术性观念的表达。
同时,虽然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呈现出同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陶瓷材料的贬值。艺术家们通过他们对于材料的个人看法,找到一种新的价值。新的价值正在逐步建立,并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对于年轻的创作者来讲,必须保持心态开放。不要设定它的价值,而是通过实验性的过程,通过群体的力量,共同探索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探索出陶瓷材料新的可能性。
2024暑期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营创作日常
8.请以龙泉青瓷为例,解读或建议如何走向国际化与创新性的路径
张清渊:以龙泉的传统青瓷为例,这个议题是比较严肃的。因为在龙泉当地,青瓷的存在是非常有深度的,创作人群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大师,还有年轻的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青瓷材料经历了新的演示与诠释的过程,逐渐累积了深厚的能量与底蕴。好像是在为下一步的创新做准备,去探索一个全新的可能。
因此在这样的平台上面,教育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同时新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念也十分重要。要让龙泉青瓷的创作者认识到,他们的作品必须与中国当代生活相融合,如果丧失了对生活品质与美感的追求,没有对这方面资讯的搜集和内容的建立,他们的作品可能就会慢慢脱离现代生活。
2024暑期国际高校陶瓷交流创作营柴窑装窑现场
9.结合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谈谈您的创作思考
张清渊:我的创作灵感源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包含了在台北的台湾艺术大学念书,以及后面到国外求学的经历。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我养成了一种更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去观察两种文化间的变迁。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能捕捉到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值得品味的人文元素或者情境。同时也能适当地映射两岸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的创作曾经深受中国陶瓷历史的影响,尤其是景德镇传统烧窑过程使用的匣钵与其所盛装陶瓷器之间的关系。如今,我正在创作的是,在中国文人史影响之下所衍生出来的莫名石,如果没有中国文人对品味和美感的认识,以及他们在实现个人观念过程中所追求的细微精神和深刻理解,也许无法成就我今天所创作的新的艺术形态。
--------------------------------------------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