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手工艺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作者:TCDD 编辑:TCDD 来源:TCDD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04-14

 

【主讲人】 马盛德

 

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及非遗保护管理与研究。

出版《西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婚俗舞蹈研究》《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等专著;发表《在新起点上的非遗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相关问题》等论文百余篇。

参与了“古琴艺术”“热贡艺术”“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等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工作。2016年11月任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次常会,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讲座现场

【讲座回顾】

 

2023年4月13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盛德教授在热成型大楼意匠之家为大家带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为主题的讲座,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彭倩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该讲座为“百工·手工艺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期。

 

“百工·手工艺文化大讲堂”是由手工艺数字化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办,邀请国内外手工艺大师、专家学者、文化名家等,针对传统手工艺、当代手工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科技等专题开展系列讲座,打造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

 

马盛德教授讲课中

 

本场讲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并为大家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概念及定义问题。

 

马盛德教授在讲座中指出,21世纪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国的非遗保护在政府的主导下,经过了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在“非遗热”现象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加强对非遗保护核心理念的认识与研究,进一步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内涵和外延,深入探讨非遗传承发展的规律,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建立起以《公约》和《非遗法》的核心精神和关键原则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体系,以更加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开展非遗的理论研究,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讲座中,马盛德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动态的”、“活态的”、“可变化的”,并且是可以不断地再创造的。马盛德教授就当今社会中“非遗热”乱象、“学者专家”欺世盗名的现象,对其背后的缘由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被混淆的非遗理念做了简要纠正。依次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人类的创造性产物”、“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根本属性”、“共享性是非遗的重要特性”、“保护非遗最终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见证人类的创造力”、“近年来有关非遗保护理念的讨论”这六大方面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意义与价值和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作为人类的创造性产物,非遗的保护首要是保护人类的创作能量,这体现了非遗保护的主体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也鼓励着当代的创作。马盛德教授通过“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案例来阐释了非遗是人类的创造性产物。他同时举例说明,侗族大歌、唐卡艺术等的色彩、图案、造型、样式和风格等是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基因,“遗传基因”也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所在。

 

马盛德教授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不仅在于简单地保存物品,而是要保存完好的记忆。因此,我们必须从非遗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根本属性入手,坚定地树立“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只有通过真正保护非遗的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保护和传承的价值。非遗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体现,代代相传,具有活态的流变和恒定性规律。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简单地保护“物”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保护人类的创作能量,并鼓励当代创新。

 

共享性是非遗的重要特征,不会有排他性,非遗强调文化共享,最终让世界各国分享各自优秀的文化,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尊重、消除隔阂,实现和谐相处。马盛德教授表示,我们申报非遗保护非遗,并将其定义为代表全人类文化共享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追求,而非仅仅是“世界级”。他还对非遗名录和申报机制做了详细分析,指出各个文化民族中都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因此无需分级别。非遗可以同时共享,而超越时空的物质遗产则很难实现。

 

非遗保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其可以见证人类的创造力和保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起着文化交流的独特作用。作为人类创造性的产物,非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也具有文化认同的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通过各国各民族所体现的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马盛德教授在讲座中所指出的,保护非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见证人类的创造力。

 

最后,马盛德教授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几个要点:一是抓住“文化特色”、“地域特点”的关键点;二是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三是探索年轻学徒的奖励、激励机制,整体传承队伍年轻化;四是处理好普及性学习与提高性学习的关系;五是加大非遗与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的深度结合;六是非遗进校园与教育深度结合;七是非遗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八是加强文化生态的修复。

 

马盛德教授与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一行合影

顶部